第A07版:营造

昔日滩涂变“硅谷”

——上海临港海洋创新园项目建设侧记

□记者 胡婧琛 通讯员 王萱 周家旭

在上海东海大桥的东北侧,多年前这里方圆几公里还是茫茫滩涂,而今,一个“海洋硅谷”正在崛起。

近期,上海临港新片区首个完成“一证多验”的研发办公类项目,临港海洋创新园·海立方园(三期)项目竣工。

海立方(三期)项目是中建八局和上海临港新片区签署战略协议后首个开工项目,由中建八局发展建设公司承建。项目总建筑面积136528.32平方米。项目包含15个单体,地上部分3号、10号楼为钢结构,其他为预制装配式结构,项目预制率为40%。

该项目两栋高层用作研发办公室和员工宿舍,8栋多层研发实验室,2栋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和一栋展示中心。项目建成后将作为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科研总部,打造以海洋产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特色,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创新社区。

三步走方案 提升效率

该项目涉及钢结构、幕墙、机电安装等多个专业分部工程,现场交叉施工作业多,协调组织难度大。而在通常情况下,各专业分包单位在进行本专业分部工程节点深化设计时很难从项目整体角度出发,考虑到该节点相关联的其它专业分部工程。因此,到了施工阶段往往会出现做到一半干不下去,不得不返工的现象。

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建八局项目团队采用了三步走的预演方案。项目团队先期策划总体方案,运用BIM技术虚拟演示整个施工工程,最后借助现场实体样板验证方案的可行性。项目团队选择了一层楼作为实体样板,让各专业分包单位按方案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最终得到具有可操作性的完整施工方案。

装配式施工 降本增效

该项目装配式施工体量大,11个单体建筑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种类多样,有预制楼梯、预制梁、叠合板、SP预应力空心楼板等。预制构件总方量为9455.04立方米,最大吊重约9.5吨。

项目团队研究使用SP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工艺、预制梁牛腿设计。作为SP板的支撑,一方面实现了无次梁的结构设计,另一方面无需另外搭设架体支撑,降低了构件吊装与现浇段施工碰撞的难点的同时,减少了大型塔吊设备的使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

墙面部分,项目团队采用ALC蒸压加气混凝土板。这种新型预制板相比普通的混凝土墙面在防火、防震、防噪音方便都更有优势,并且施工方便、重量轻,方便运用于大面积墙面施工区域。

大型预制构件深化加工技术,通过BIM 技术虚拟建模,多层级复杂节点密集钢筋模型搭建,分析节点钢筋的交叉搭接关系,调整和优化钢筋排布与施工顺序,降低施工难度。

数字孪生技术 实时监管

建设过程中,工地上一个个看似简单的设备其实都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安装在护栏边的定位器在工人靠近时会通过喇叭提醒,并通知项目负责人;AI智能摄像头,能自动识别现场不安全行为及隐患,给“工地大脑”发送指令;工人的安全帽装有专门的定位芯片,可实时传输工人位置;塔吊上各位置也都设计安装了传感器,实时传输运动轨迹至服务器,实现对设备的安装、验收、运营维护、运行动态、维护保养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数字孪生的特点是实时。通过安装在海立方项目的两百多个定位器和摄像头,各类数据会通过5G网络及时传输到服务器里,通过‘工地大脑’,让要素、人员、监管可视化。”中建八局上海临港海洋创新园·海立方园(三期)项目经理李洋洋介绍。

项目通过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3D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实现了数据的横向共享。利用5G+BIM+智慧建造,实现现代化先进的建造理念,以BIM模型为基础,建立数字孪生虚拟体系,增加智能图像监测分析与预警、智慧巡检、设备设施管理等,让整个建设过程能高效、有序、安全。通过5G+数字孪生技术结合BIM模型、三维实景、全自动无人机,构建新型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实现了建筑建设周期的信息集成,做到了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建造。

昔日盐碱荒地,今日“硅谷”崛起。在临港新片迎来挂牌四周年之际,这片充满勃勃生机的热土仍有无数建设者夜以继日赓续奋斗,以点滴汗水筑起平地高楼。李洋洋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扬“能吃苦、打硬战”的优良作风,在泥泞深洼中奋进,于钢筋混凝中建功,不断打造精品,为新片区的展翅腾飞持续贡献力量。

2023-07-20 胡婧琛 ——上海临港海洋创新园项目建设侧记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1950.html 1 3 昔日滩涂变“硅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