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天里经过了病毒的洗礼,总算可以自由出行了,生活逐步恢复了正轨。夏天很快到了,静安公园里洋溢着欢声笑语。坐在小湖边上,乘风凉,突然感觉生命原来也可以如此舒适。烦躁不安的情绪终于安定下来,这时候心情身体才感觉都得到了恢复。
明媚的五一假期刚过,一个老朋友来请求帮助了:“杭州西站地下环路帮忙看看,推进有难度了,方案需要优化一下。”
交通方案是谁都可以说自己懂、还都可以点评的领域。纠偏是最有挑战的事之一,也是真正能体现自己工作价值获得成就感的事情。从五月份至年底,通过一次次解释沟通,开会讨论,协调对接多家设计单位和管理部门。从对规范的误解,认知偏差,举各种案例说明不同设计车速下的设计逻辑和理念的不同,到逐步开始统一认知,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不同运行状态下,事物本身的规律已经发生改变了,我们行业内对不同运行状态的认知,又是怎么把基本规律体现到规范中,为什么不同体系看上去有矛盾,规范是通过什么手段怎么化解这些问题的。在讲故事讲逻辑的过程中,我本身对交通设计领域的理解也得到了提升。
突然想起一位设计大师跟我说过,设计规范看着都是同一套,我们就是要掌握这个尺度,让它恰如其分。这就是要对每处细节都要照顾到位,找到符合方案本身特点的交通组织方案。方案首次将车库坡道嵌入地下环路中,并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商务区的出行率,目前国内的出行率研究数据少之又少,规范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缺乏对运营数据的更新参考,缺乏对不同区域城市之间差别的体现。市政交通发展这么多年了,我们忙于建设,停下思考的时间太少,我们还有很多基础工作没做。这真是让我感到非常惭愧和遗憾。有时候我们需要work hard努力工作,但是可能更需要work smart智慧工作。
国庆期间,虹桥枢纽原来的规划设计建设者,为我们新出版的书籍《虹桥十年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后评估》聚集在一起。大家总结虹桥枢纽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设计、建设、运行中还存在的问题,哪些是优点哪些是不足,我主要承担了集散道路系统的评估总结。
反思是信心的开始,是坚实的信念建立的基础,让我们有充足的勇气再出发。每一次设计体验都是很多不同方案的琢磨,推敲。方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勇于在一次次否定中成长起来,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耐心听取意见,了解真实的运行需求,让设计更加完善。通过多次的大型枢纽项目的设计和评审,发现设计人员还是对小尺度的微观交通的组织缺乏经验,这再一次加深了我对各种枢纽设计案例,包括过程的总结、归纳、整理的迫切需求。也暗自下决心,争取在接下来的2至3年内,尽快梳理成书出版。希望我的设计总结能帮助到更多人。
去年,很多同行肯定也是寒意满满,预感严冬要来。市政交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之一,是经济发展的支持条件,满足出行便利的基本条件。目前我们市政基础设施已不再是经济发展制约的瓶颈,投资更多的市政交通建设,边际效益递减,性价比降低,社会效益也降低。因此,后续一定会存在行业的转换。也可以说时代不同了,我们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设计任务萎缩,从业人员人数下降一定也是趋势。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需要静心来思考,我们能创造什么价值,这也是我去年下半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也曾想过创立视频直播号,专门来讲各种案例和问题分析,链接更多有需求的业主和设计人员,不要让设计方案封闭在局部几个人手中,困在某地,可以通过网络破除行业壁垒,给大家集思广益的平台,就像网络交通专家门诊一样,让业主用很小的成本拿到效益最大功能最优的方案。目前设计项目的经验分享还是不够充分,同样的设计错误还在重复。我的体会是在这个时候,更需要反思,思考自己的特长和能提供的价值。边行边知,边知边行,立即行动起来,知行合一,莫让焦虑困住自己。
很多想法还盘旋在脑海中,也在逐步清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希望有同样思考和想法的朋友一起沟通。也希望我的愿望能早一天实现。
(作者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交通枢纽综合交通方案设计领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