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至29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多场景的新型建筑3D打印软硬件一体化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上海市奉贤区召开。
该项目由同济大学作为项目牵头单位,联合国内3家高校(清华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5家行业领先优势企业(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一造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国惠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家科研型事业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共同承担。
该项目旨在突破固废材料循环利用瓶颈,完善建筑3D打印基础理论,开发“工厂预制-原位建造”装备,搭建面向建筑3D打印的“生成找形-路径控制-感知定位”软件平台,全面构建软硬件一体化多源固废循环材料精准利用技术,搭建多源固废循环材料新型建筑3D打印标准化体系,实现多场景示范应用,为提升我国城市建筑的功能品质、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建筑工业化,提供创新科技支撑。
1月28日下午,与会人员报到集合后,集体前往沈家花园旧址,参观示范工程项目施工现场。项目组专家、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等一行人参观了上海市奉贤区南桥源南桥塘公共绿地更新改造一期工程人行景观桥项目施工现场。该工程示范应用了纤维混凝土材料3D打印免拆模板技术。桥全长66米,净跨40米,表面积370平方米,使用混凝土3D打印免拆模板作为浇筑模板,兼做桥体外饰面层,混凝土3D打印模板使用面积908平方米。项目预计于今年6月完成,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跨度的应用3D打印混凝土免拆模板技术的步行桥。该项目体现了混凝土3D打印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随后,参会人员前往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参观了上海市奉贤区落英缤纷文化中心新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该工程示范应用了面向大跨度空间异形梁结构的改性塑料3D打印免拆模板技术。该工程总建筑面积11711平方米,为复杂空间薄壳结构,最大结构跨度120米,改性塑料3D打印模板使用面积达3526平方米,预计于2025年3月完成,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规模应用改性塑料3D打印模板技术的建筑。该项目展示了塑料基材料3D打印技术在大跨度空间结构复杂节点中的应用。
1月29日上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多场景的新型建筑3D打印软硬件一体化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正式召开,由同济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陈海滨主持并介绍了参会的各位领导、专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督司副司长廖玉平、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战略处专项主管副处长孙新章在线上分别致辞,表达了对项目研究的支持和对项目实施的殷切期望,并强调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与论证的相关要点。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晓明作为课题单位代表致辞。
同济大学袁烽教授代表项目牵头单位对各位专家及各参加单位对项目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从项目概况、课题分解及主要研究工作、项目实施关键节点与具体实施计划、项目组织管理机制、项目成果呈现形式及测试方法等五个方面,汇报了项目整体实施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代表专家组对项目实施路径、未来发展、专家建议作总结发言。他指出,这是首个面向建筑3D打印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国家智能建造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应进一步挖掘建筑3D打印在建筑产业化、绿色化升级的战略价值,同时加强各课题、研究任务之间的协调与联动,期待项目组产出高质量科技创新标志性成果。
项目启动会之后,将结合专家组的意见与建议,围绕项目目标及任务书要求,充分发挥各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强各课题间的协同攻关,扎实推进项目各项任务高质量高水平如期完成。 (张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