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京津冀亮出协同发展十年“成绩单”

“两翼”联动发展深入推进 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十个年头。2月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召开。发布会上,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京津冀联合办”)介绍了十年来三省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进展成效及下一步工作考虑。

北京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在会上表示,十年来,三地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扎实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雄安朝着典范之城迈进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10年来,北京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展现新形象。其中,雄安新区牢牢把握党中央关于其功能定位、使命任务和原则要求,正朝着“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典范之城迈进。

发布会上介绍,十年来,一座现代化城市拔节生长。目前,雄安新区“1+4+26”规划体系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292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500多亿元,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京雄城际和雄安站建成投运。环起步区生态防洪堤初步具备200年一遇防洪能力,白洋淀进入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新建地下管廊141公里,城市大脑等智能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同生共长。

同时,央属标志性疏解项目压茬推进,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

又一张靓丽的古都名片

以副辅主、主副共兴,另一翼——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同样迈出新步伐,成为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城市绿心公园开园迎客,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盛装亮相,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全面提速……十年间,北京城市副中心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确保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

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副中心城市功能也显著提升。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启动建设;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成为北京文旅新地标;数字经济等六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3+1”主导功能持续加强。截至2024年1月底,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61家北京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实现落户,城市副中心承载力和吸引力稳步增强。

交通一体化实现新突破

“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副主任刘道刚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三省市牢牢把握交通的基础先导作用,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持续开展运输服务协同联动,交通一体化从‘蓝图’迈向‘现实’。”

据介绍,三地打通“断点”“堵点”,加快构建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拉近三地时空距离。

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北京“双枢纽”机场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津冀港口群加速崛起,货物吞吐量超19亿吨。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张高铁、京沈高铁、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开通运营,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超三成。京昆、京台、京秦、京雄等9条高速公路通车,京津冀高速公路里程近1.1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超四成。“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刘道刚说。

新起点: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在十周年新的起点上,京津冀三地表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时代担当、更加踔厉奋发的精神状态、更加砥砺前行的务实举措,一以贯之地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实到三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积极服务保障中央单位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做好腾退空间统筹利用,持续推进核心区功能优化提升。

推动“新两翼”建设协同发力。落实好支持雄安新区一揽子政策措施,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抓好重点片区和项目开发建设,深化京津与雄安新区对接合作。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重大项目接续建设,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提升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同城化效应。

唱好京津“双城记”。推动天津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共同发挥好辐射带动和高端引领作用,携手支持河北更好承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

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编制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进一步强化对区域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的统筹,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打下扎实基础。

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共同打造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园区生态,落实“六链五群”总体布局,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重点领域协同持续走深走实。持续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织密互联互通网络。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本报综合报道)

2024-02-26 “两翼”联动发展深入推进 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4357.html 1 3 京津冀亮出协同发展十年“成绩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