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

雅俗共赏 上海三十年探索与实践

《向史而新:城市有机更新视野下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新书发布

□本报记者 吴真平

历经近5年时间筹备,并不断打磨、更新,《向史而新:城市有机更新视野下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一书终于在今年夏天出版。适逢2024上海书展,8月14日下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主办的新书发布会在书展现场举行。该书编委会主任、主编、成员代表到场,与广大读者们共同探讨城市有机更新中的上海经验。

据了解,《向史而新:城市有机更新视野下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一书是对三十多年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一次系统性总结。书中共选用32个案例,在选择案例时考量了项目尺度、规模对城市有机更新的影响,按照“点、线、面”的划分原则对案例进行了筛选与归纳。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在该书序言中写道:“上海对于城市更新的重新认识和重视,是在大规模快速建设后的反思中逐渐建立的。本书实际上可以看作一个论坛,通过引证大量的优秀实践案例,探讨城市更新的模式和理念、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以及历史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等。”

该书编委会主任、上海市房屋安全监察所所长蔡乐刚,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金英伟致辞。随后,该书主编、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景观学系主任章明在现场详细介绍了全书的构思维度、整体架构、主要内容。

“‘向史而新’这个词是我自己创造的,”章明解释道,“这个词的核心是想表达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历史,其间不断有不同的信息、内容、文化活动叠加进来。对城市建设而言,‘向史而新’既是对过去的眷顾,又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映射。”

该书的三个维度:点、线、面,是从上海市许多的文保点、优秀历史建筑出发,探索城市更新针灸模式效应;发散到线状的风貌道路、“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迭代转型思考;再聚焦历史风貌区的价值延承与拓展。该书采用理论论述加案例分析的方法,既有专业性、学术性,又有一定的普及性、大众性。“这本书不是一本纯学术论著,也不是一本纯大众读物,是介于两者之间,两者兼顾。”章明评价道。

该书编委会成员,上海同济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总规划师张松,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沈晓明,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邹勋,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设计中心主任宿新宝等专家参与圆桌环节的讨论。他们就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历史走向、针灸式更新保护方法对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城市更新中的守正创新、上海历史建筑再利用的话题作了简要的阐述。

张松以1990年代美国城市更新法律修订、2000年左右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立法的例子,说明上海对于城市更新、历史建筑保护的理念一直与国际接轨,走在时代前沿。

沈晓明认为,城市的魅力就在于一些核心关键的地方,它展示的是文化的集合、时代的集合、历史的烙印。历史建筑相当于城市里的关键“穴位”,这些“穴位”所处的历史风貌街道作为“经络”,是真正能激发起城市魅力和活力的存在。

邹勋概括道,城市更新的针灸模式是“守正”,特别好的建筑不会被拆掉,但对于街道和街区而言,是需要创新的。这种创新既有历史的关照,又体现现代人的生活宜居性。对于历史街区、城区而言,重要的是在保护建筑和改善民生、提高空间品质之间找到一个共通点。

宿新宝提到,现在更多的人在关注建筑之外带来的人文、历史、环境的价值。对于历史建筑来说,它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故事、人文特征,它在这个街区中起到的锚点作用,就是这栋建筑中的闪光点。

城市不断迭代发展也牵动着身居其中广大市民的思绪。提问环节,现场观众就城市更新中出现的一些困惑向专家发问,专家耐心解答,场上场下形成热烈呼应,也为整场发布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024-08-26 吴真平 《向史而新:城市有机更新视野下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新书发布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6595.html 1 3 雅俗共赏 上海三十年探索与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