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磨球”这个看似平凡的技术岗位上,劳模工匠的精神已传承了五代。正是在这一代代师徒角色的互换和传递中,模范带头的党员精神得以体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得以传承,爱岗敬业的劳模精神得以发扬。
按照过去传统的辈分,五代师徒分别是:师爷蔡传本、师父方国俊、徒弟骆军祥、徒孙喻红钢、徒曾孙方松。五代师徒都是党员,都是劳模。
第一代师徒:师爷蔡传本“坐火箭”
蔡传本1969年到球磨岗位。
球磨岗位劳动强度大,噪声大。但是球磨很关键:球磨就如同人的“胃”,它把矿石磨成浆状后供给选别作业等“小肠”吸收营养,为高炉生产出优质的铁精矿。
那个年代,工作环境艰苦,没有休息室,蔡传本把废旧厚皮带边打眼,用绳子扎起来垒成四面墙挡风,顶上就用石棉瓦盖起来挡灰。虽然工资很低,没有奖金,他们却开展着一种特殊的劳动竞赛:同一个机台的球磨工你追我赶,台时产量干上游的,就在竞赛栏上画一个火箭,中游的坐飞机,下游的拉板车。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踏实努力,埋头苦干,以“笨功夫”练就自己的“真本事”,因而球磨台时产量总是名列前茅,并荣获了黄石市劳模。如今蔡传本已经退休回老家,经常坐火箭的爽劲至今他都念念不忘,
第二代师徒:师父方国俊“创新法”
方国俊1991年当了一名球磨工。
上班第一天,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方国俊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蔡传本看出了方国俊的心思。“当工人要有好技术,只有人操作机器,没有机器吓跑人的。”这当头一棒让方国俊暗下决心:要做一个最好的球磨工。5年的磨炼,方国俊连续3次荣获大冶铁矿和武钢球磨技术状元。随着原矿性质变化后,原来的球磨操作方法不能满足磨矿新要求,方国俊在师父的帮助下,1998年创新了“球磨先进操作法”。当时评审专家这样说道:“有的操作经验在教科书中也找不到的。”从而成为矿山第一个被武钢命名的先进操作法。方国俊2022年从球磨工转岗为一名党务工作者。2004年荣获武钢劳模,2008年荣获黄石市学习型标兵、黄石市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荣获黄石市道德模范。
第三代师徒:徒弟骆军祥“当能手”
骆军祥来自农村,1995年顶职到大冶铁矿,拜师于方国俊。
“师父不仅教我球磨技能,更教我如何带好班。”这种浓浓的师徒情,激励着骆军祥不断进步。工作的时候,骆军祥总是跟着师父,每一个操作要领,他都要弄懂弄透才能罢手,技术水平也显著提升,就很快出师独当一面了,并先后2次荣获矿球磨工技术能手。又经过5年的磨炼,骆军祥成为一名大班长,带出的班组先后荣获了中央企业红旗班组、黄石市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2007年至2014年间,骆军祥4次被评为武钢劳模,1次荣获黄石市五一劳动奖章。
第四代师徒:徒孙喻红钢“夺状元”
喻红钢于2005年从井下风钻工转岗到球磨岗位,他和骆军祥年纪相差不大,既是师徒,更是兄弟。
“师父教给我严格,教给我钻研,教给我惟精惟一,教给我永不服输”。喻红钢在师父的传帮带下勇往直前,他把球磨操作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按要求做到位,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师父真心教,徒弟用心学,2010年喻红钢荣获矿和武钢双料技术状元。2014年在黄石市球磨工职业技能大赛上,喻红钢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凭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技艺的极致,勇夺技术状元,2015年评为黄石市劳模。
第五代师徒:徒曾孙方松“当工匠”
2000年,年仅19岁的方松顶职当上了球磨工。
工作中,他传承了师父喻红钢“爱思考、爱较真”的好习惯和“干就干好,做就做精”的工匠理念。2006年,选矿技术改造后,老系统格子型球磨机被溢流型球磨机取代,原来的操作法已不能满足新球磨的工艺要求。方松经过两年多的不断摸索,总结提炼出了“看、测、比、调、控”溢流型球磨机操作法,被评为武钢先进操作法,成为矿山新球磨的操作典范。2016年,在矿技术运动会上,他夺得技术状元,荣获黄石市首批“东楚工匠”。2017年荣获黄石市劳动模范。
属于他们的传承故事还没结束。如今,蔡传本已经退休,骆军祥、喻红钢、方松依然坚守在矿山。2017年5月份,45岁的方国俊积极响应矿山供给侧改革减员增效的号召,加入中交二航局,从一名矿工转岗成为一名工程人。在建筑工地上,方国俊继续弘扬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勤奋工作,先后被评为中交二航局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优秀通讯员,中交二航局建筑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平安卫士,获得贵州省经济技术创新成果优胜奖,并走上负责党务工作的项目副经理的岗位。
其实哪有什么神奇岗位,不过是一种精神的感染和爱岗敬业的追求,无论什么岗位都能焕发光彩。正所谓:平凡岗位传薪火,工匠精神递未来。 (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