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融合叠变期,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中国跨越式发展窗口期,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各种场合中,“新质生产力”这一热词被反复不断提及。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这一概念下沉到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多元的解读。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技术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核,建筑业要强化数字赋能,不断推动建造方式和建设管理模式转型升级,激发形成适合建筑业特点的新质生产力。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景万强调要在建造技术、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转型等方面发力。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杨天举认为,要从科技引领、高端要素集成、数字驱动产业升级三个方面,带动建筑业全要素效率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认为,智能建造就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建筑行业对新质生产力的解读还有很多,但可以发现,基本逃不开数字、技术、要素、产业等底层逻辑。事实上,其中最核心的数字化已有不少有益的探索——模块化建筑、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施工装备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人力需求;数字工地精细化管理物料、人员、设备、进度,大幅降低了成本;投标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覆盖编标、投标、清标、金融等服务……
尽管如此,建筑行业整体仍有巨大转型升级空间。比如:产业大而不强、细而不专;建设组织方式仍然落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工程设计能力还有待提高;工人技能素质偏低,年龄结构老化;生产方式粗放,智能化水平不高,劳动密集型,资源耗费巨大。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毛志兵认为,“制造+创造+建造”是建筑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内在基因,“绿色化、工业化、智慧化、国际化”代表了行业生产方式转型的根本方向。“三造”融合、“四化”协同是培育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对此,毛志兵认为,建筑业减碳是系统性的,关联着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不同于工业生产,建筑业减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机制,需要协同的主体众多,要牢牢抓住“三全”特征,落实“三体”责任,推广“三新”模式。“三全”即从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参与、全参与方协同来降碳减排;“三体”即城市、社区、项目三大载体通过大力推进绿色建造来“做优存量、做精增量”;“三新”即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模式。
此外,建筑企业管理数字化也是另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建筑业是数字化程度较低的行业之一,业务割裂、数据孤岛、碎片化系统等问题仍制约着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效。对此,需要系统性构筑建企数字化转型一体化解决方案,要以项目为中心,建立数据驱动的系统化管理和决策体系。 (资深记者 陈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