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从建设韧性城市到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对构建城市安全发展新范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4年以来,有关部门重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在全面增强城市韧性上取得一定成效。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都离不开安全这个根本,2024年重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热、桥梁等各类设施实时监测,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过去基础上,再改造10万公里以上城市地下管网,再启动100个城市、1000个以上易涝积水点治理。
3月2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中,将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列为重点任务。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施城市生命线工程,推动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窨井盖等完善配套物联智能感知设备加装和更新,并配套搭建监测物联网,实现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生命线工程深度融合。新建城市基础设施物联智能感知设备与主体设备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老旧设施智能化改造和通信基础设施改造,可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工作同步推进。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提到,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7月28日,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其中包括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加强城市洪涝治理;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等重点任务。
8月2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大力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测城市的供水、排水、燃气、供热、桥梁、管廊等各类市政设施,对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11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发布。其核心在于通过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安全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以此提升城市的设施韧性、管理韧性和空间韧性。《意见》为我国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方向。
当前,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广州、南京等多个城市已出台韧性城市相关政策或规划,从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等多个方面推进。不过,专家指出,我国的韧性城市建设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挑战:韧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仍需进一步完善;部门协同提升韧性的机制仍需畅通,区域联动提升韧性的机制仍存障碍;社会部门参与韧性城市建设的机制不畅,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保险支持韧性城市建设能力有待提升;全民参与韧性城市建设意识仍需加强。
(首席记者 吴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