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化进程从高速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城市更新成为推动城市焕新的关键命题。作为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城市更新与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金艳萍深耕行业二十余年,始终以“坚守设计初心,赋能行业发展”为信念,以“融合共生”为设计理念,带领团队在历史保护、功能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找平衡。从科研攻关到项目实践,从行业探索到家庭平衡,她以专业与韧性,诠释着女性建筑师的独特力量。
城市更新的“筑梦人”
初春的田子坊,热闹的气息似有回归。泰康路210弄5号楼在脚手架与围挡中静候新生。这座承载艺术记忆的画家楼,即将在金艳萍的设计蓝图中蜕变为文化创意综合体,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又一范本。
“回望历史,展望未来”,设计融入现代元素,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功能性和互动性,将一处具有工业遗存特征的建筑转变为文化创意交流高地和文化新地标。过程中,团队提供了从综合策划、检测、加固、设计到运营创意的全过程服务,解决了文化价值保护、空间品质提升、消防安全保障、运营模式探索等诸多难题。
近年来,上海试点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城市更新成为重点领域。面对这一新挑战,金艳萍团队主动学习政策,开展课题研究,组建多元化团队,建立沟通机制,加强风险管理。目前,他们正积极推进百联集团宝山区真大路一处城市更新项目的建筑师负责制模式。作为由政府、企业、第三方服务团队联合试点的项目,它对促进产业更新、优化建设周期、提升工程品质意义重大,也为团队积累了宝贵经验。
设计初心的坚守者
金艳萍与建筑设计的缘分,源于儿时对画画和旅游的热爱。她热衷于用积木搭建各种造型,对不同建筑形态充满好奇。在学习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过程中,她被建筑设计的创造力和实用性深深吸引。她认为,建筑设计是一门结合艺术与技术的学科,能够解决复杂的功能需求、场地条件和预算限制等问题,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从业以来,金艳萍始终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行业机遇,致力于规划建筑设计领域的科技创新、工程示范实践和技术推广工作。从上海南浦滨江超高层建筑绿色化改造到长沙梅溪湖绿建展示中心,金艳萍的设计轨迹始终与城市更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脉搏同频。
“以人为本、融合共生、可持续”是金艳萍的设计理念。她将人的需求和体验置于首位,考虑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和生活习惯,以创造舒适、便捷、安全的空间。同时,她注重建筑与自然、城市和文化环境的融合,尊重自然条件,引入自然元素,呼应城市历史和地域特色。金艳萍还不断探索新的设计方法、材料和技术,致力于资源高效利用、能源节约和建筑适应性,以减少环境影响。她希望通过设计传达场所精神、生活美学和积极影响,增强人们对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她认为,建筑师通过设计传达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种对生活、社会和未来的思考。
行业前沿的探索者
金艳萍还参与了多个国家及上海市科研课题研究及标准的编制。其中“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高品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智慧协同平台”由崔恺院士领衔,旨在推动绿色建筑的本土化、长寿化和低碳化。金艳萍团队负责子任务木结构研究。该项目实现了从设计理论到施工建造、智慧运维的全方位创新,为建筑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这个项目也让她认识到科技创新与设计融合的重要性,以及持续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
她认为,未来建筑设计行业将面临智能化与数字化、绿色可持续发展、人本个性化与情感化、跨界跨学科等趋势。随着城市更新推进,存量市场扩大,设计行业结构将调整,细分领域竞争加剧。设计技术的持续创新将增加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设计师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建筑设计企业将通过参与项目运营、与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拓展业务边界。她认为,建筑设计行业在理念、技术、市场和商业模式等方面都将发生深刻变革,只有不断创新优化,才能适应行业发展新要求,创造更大价值。
爱、积极与欢喜
金艳萍办公室的书柜上摆满了各类荣誉证书,但最吸引眼球的还是女儿亲手制作的各类小物件,她对这些充满童真爱意的“作品”珍视有加。悉数起来,眼里漾起温柔。
对女性而言,工作与家庭似乎永远是难以平衡的天平两端。金艳萍认为,女性在事业有所成就,离不开职场环境的理解支持和家庭在背后的默默付出。为了高效工作,她会清晰地规划目标并合理安排任务优先级,并留出一些时间给社交和兴趣。她也会寻求榜样的力量,加入女性建筑师社群或行业组织,与其他女性分享经验、互相支持。
“平衡是动态调整的过程,也是成长的契机,”她说,“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努力和学习,无论是工作中的一个小项目还是家庭中的一个小喜悦,都值得庆祝,这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这份从容与坚韧,恰是她践行设计初心的另一面注解。
田子坊的老弄堂里,金艳萍抚摩着石库门红色的砖瓦,望向远方,那里有她参与更新的痕迹。无论是建筑还是生活,她始终相信:真正的融合共生,始于对每一寸土地的理解,终于与这座城的每一次呼吸。 (资深记者 陈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