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由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承建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上海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标志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完成主体建设,步入装饰装修施工阶段。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7.2万平方米,分为A、B、C三个地块。A地块设置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中心,B地块建筑为门急诊综合楼、病房综合楼、后勤保障楼,C地块为发热门诊楼。
传承自然基因,解锁“绿色低碳密码”
提起青浦,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一抹轻盈悦动的绿荫,是一池碧波荡漾的春水,还是一片白墙黛瓦的古韵?这些都是其独具魅力的一部分,“绿色”“生态”“人文”一直是其发展定位中的关键词。自项目团队入驻青浦建设以来,如何传承自然基因,解锁“绿色低碳密码”,成为团队攻关的主要方向之一。
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充分运用装配式施工技术。在土方开挖阶段,用装配式钢栈桥代替传统混凝土栈桥施工,在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混凝土用量的同时,节约10%的施工工期,达到了“低碳减排”目标。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项目还采用预应力混凝土PK梁板施工技术,相较于现浇梁板施工,免去了现场支模、搭设脚手架、现浇混凝土等带来的污染,实现了“无模板、整体性好、施工方便、工期短、成本低”的优势,为实现绿色技术集成化,构建低碳工地提供助力。
与此同时,项目部根据实际需要,将原有两层的工人生活区优化为三层集装箱式用房,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极大程度减少了场地硬化,从而减少了碳排放。项目还配备太阳能路灯、空气能热水器、水循环等节能设备,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为建设绿色青浦打造示范样板。
践行智慧建造,巧解“管线碰撞难题”
不同于传统房建类项目,医疗建设项目的管线布置集中且种类繁杂多样。如何在保障各类管线在使用功能、美观性和维修便捷的同时,降低管线碰撞的可能性,成为项目技术攻关的另一大难题。
据统计,项目除给排水、强弱电等常规18种管线外,还包含与医用功能相关的专用子系统80余项,为保障各条管线在复杂施工环境中的精准敷设与长期安全运行,项目技术团队自发组建“健匠筑医”职工创新工作室,通过BIM数字化技术赋能、标准化流程管控和智能化运维预演,构建了一整套全周期管线综合施工体系,累计解决管线碰撞问题547条,有效避免返工、拆改,形成“一次建造、全程可控”的长效管理机制。
在BIM应用的过程中,创新工作室成员通过对模型净高分析优化,结合管线排布避让“风口风管低位优先”原则,创造性构建“五层分级”管线排布体系,成功将体检大厅在原有净高基础上提高0.3米,落客区及电梯厅净高提高0.5米,有效改善了医院功能空间、提升就医人员使用的舒适性。
项目团队通过建立BIM技术驱动的“定位-复核-安装”全流程管控体系,通过深化设计后的BIM管线模型导出几何数据,抄送钢筋工程、机电工程作业人员等,进行技术交底,实现了从数字化设计到毫米级施工落地的高精度协同,推动工程建造同“经验驱动”向“数字驱动”的全面升级。
创新数字驱动,赋能“施工方案智能化”
在医疗建筑领域,“方案先行、样板引路”的传统理念正迎来数字化革新。面对医疗工程专业性强、规范体系庞杂的特点,项目团队创新引入AI技术,尝试施工方案的智能化升级。
这一创新实践始于项目青年博士李永轩带领的“健匠筑医”创新工作室的一次偶然尝试。面对肥槽深度大、施工空间狭小导致回填不密实的技术难题,团队通过AI助手“豆包”即时获取了“流态固化土技术”要点和精确配合比等关键信息,通过试验段尝试验证,回填密实度较传统工艺确有提升。
随着DeepSeek大模型的问世,团队进一步深化AI应用,通过建立本地规范资料库,“喂养”项目专属的“工程专家”,持续地训练和优化,已能够快速响应各类专业咨询,帮助技术人员在庞杂的规范体系中精准定位所需条款,大大减少人工查询所需的时间。
在工程实体应用中,项目技术人员通过提问的方式,在“AI专家”的协助下,尝试性撰写《落地脚手架施工方案》,解决了钢结构施工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接下来,项目团队将基于AI系统,持续整合云计算、大模型和物联网等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变革“双轮驱动”,打造“绿色、智能、高效”的新型建造模式,为医疗卫生领域的“国之重器”早日建成注入新活力。
(记者 胡婧琛 通讯员 吴宗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