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进一步做好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于近日印发《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识别及施工安全作业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鼓励运用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推行“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策略、优先采用功能性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替代人工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搜索与救援。
《指南》共五章,分别为总则与基本规定、有限空间识别与方案、安全装备、现场安全管理要求及应急管理。
《指南》明确建设单位应提供有限空间作业周边环境调查及水文地质相关资料,并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每周至少组织1次安全生产检查。
勘察单位应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对地质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及相关管道等情况予以说明和提示,建设单位及时委托专项检测。
设计单位应系统辨识工程中可能形成有限空间的区域,优化设计方案,消除或减少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应在设计交底中明确有限空间结构的用途和施工安全措施。
施工单位应对有限空间作业场景进行辨识和标识,编制施工方案,配置安全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履行作业审批,落实“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有监护”原则,组织监督检查与应急救援演练。
监理单位应对有限空间作业开展巡视,及时制止违章行为,发现隐患应当要求立即整改;情节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停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监理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和工程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指南》鼓励运用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在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安装门禁、电子围栏、电子锁等设施,实现封闭式管理;安装声光报警和语音提醒装置;安装视频监控,监控作业人员和作业面。
在高频作业的有限空间场所安装固定式气体检测报警仪、自动通风、一键求救报警等装置。运用数字孪生、VR等前沿应用,模拟作业流程与应急救援场景,为安全生产培训与实战演练提供支持。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