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推出“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展现上海16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8月20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系列首场发布会,围绕“打造开放创新高品质的卓越浦东”主题,介绍浦东新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发表重要讲话5周年。浦东开发开放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跨世纪国家战略,2024年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8万亿元,人均GDP达到4.31万美元,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1/76的GDP、1/17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
浦东经济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总量规模持续提升。2024年有5个万亿级指标:地区生产总值1.78万亿元,是2020年的1.34倍,占全市32.9%;规上工业总产值1.32万亿元,是2020年的1.27倍,占全市33.6%;规上服务业营收1.25万亿元,是2020年的1.61倍,占全市21.2%;货物进出口总额2.61万亿元,是2020年的1.25倍,占全市61.1%;限上商品销售总额5.88万亿元,是2020年的1.34倍,占全市37.3%。
建设人民城市,改革成果落地见效
浦东不仅追求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更加注重人民生活的高品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李政表示,浦东全面推进现代化城区建设,构建“精品城区、现代城镇、美丽乡村”融合发展格局,一手抓补短板,积极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已惠及3.86万户居民,全面完成街道范围内“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一手抓提品质,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浦东美术馆、浦东足球场、前滩太古里等一批新地标,建成3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5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十四五”以来,浦东新建3.06万亩林地、1370公顷绿地,新增150座公园,总量达到203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4平方米,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基本实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新增河湖水面积1.51平方公里,12.5公里的陆家嘴水环全线开放,世博水环启动建设。
改革是浦东最鲜明的底色。浦东新区发改委主任肖林表示,“十四五”以来,浦东以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一批首创性制度创新成果落地见效。要素市场化方面,实施建设用地按规划期总量管控、新建大型公园绿地依法办理用地手续不纳入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试点。“十五五”将持续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落实落地为牵引,加快推动出台制度型开放2.0方案、综改试点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等重大改革文件,加速探索浦东可突破、上海可复制、全国可借鉴的制度创新经验,努力当好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
聚焦民生福祉,推动“两旧一村”改造
“十四五”期间,浦东新区实施“两旧一村”惠及居民约3.86万户,居上海全市各区首位。其中,北蔡联勤南新是上海全市首个发行政府专项债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唐镇小湾村在全市首个获批城中村专项借款;新场蒋桥城中村在全市首个探索将不成套小梁薄板房屋纳入城中村改造点状征收;北蔡一六、卫行村项目在全市首个实施“征地不转性”拔点改造。此外,浦东新区还发布了上海首个区级旧住房成套改造规范性文件,从资金、路径、制度层面为加快改造保驾护航。
浦东新区建交委主任李树逊提到,浦东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重点将基础设施薄弱、安全隐患和历史遗留问题突出的区域项目纳入改造。城中村点位从2023年底中心城区街道范围内全面拔点,加速拓展到2024年底中环内、2025年外环内全面实施;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较上海全市提前五个月全面完成;花木黑松路等十个项目实施改造,一批突出历史遗留矛盾得到解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改造以建设更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城区为目标,在保障安居乐业上,建设筹措安置房约200万平方米,切实改善“两旧一村”居民居住条件;释放住宅、商办等经营性地块239个、约588公顷,为多层次居住择业需求拓展发展空间。在完善基础设施上,释放公益性地块407个、约536公顷,规划实施道路34.5公里,河道14.9公里,绿地337公顷,学校19所,医院3所,养老院1所,让城市更加通达、更有韧性、更具温情、更为美丽。在优化空间布局上,依托唐镇小湾村、合庆老集镇等项目促进产城融合,新增产业用地60公顷,为激发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在历史风貌保护上,推动古镇申遗与新场蒋桥城中村改造相结合、古镇开发保护与三林西林村城中村改造相结合,实现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 (见习记者 任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