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行业之声

科创赋能城市基础设施更新

——专访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周良

□首席记者 吴真平 记者 胡婧琛

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那么,新一轮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和过去相比,有什么不同?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在市政桥梁领域耕耘了40余年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资深总工程师周良。

步入设计寿命中期

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刻不容缓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相比以往,新一轮城市更新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城市特色发展。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专注于城市更新领域中的城市环境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改造等。

周良特别提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非常重要。它就像人的血管,而城市高架系统就是主动脉。”

上海有内环线、南北高架、延安路高架,另外还有中环线、外环线等高架系统。目前,上海内环高架的日交通流量高达150万辆。

高架系统的更新无疑是城市基础设施更新的重要内容。“内环高架建成至今已有30年了。原有的设计使用寿命只有50年,现在它已经进入了中晚期,产生了许多结构方面和功能方面的问题,亟需进行改造。”周良说。

目前隧道股份城建设计、路桥集团已组成联合体,利用夜间以及周末的时间,对内环高架进行“年轻化”改造。

周良解释说,此次改造主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包括:解决主体结构的病害问题;解决附属设施的问题,如对防撞墙和伸缩缝进行更新等;对智慧运维功能进行提升,今后将利用“智慧大脑”进行道路监测管养;对环境景观功能进行提升,释放桥下空间,设置停车场、桥下公园等。

新技术新材料加持

“年轻化”改造不断交、不扰民

如此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改造并非易事。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交通非常繁忙,改造时交通不能中断,还得尽可能做到噪音小、扬尘少,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居民生活的干扰。为此,联合体运用快速的施工技术和先进的设备、新材料等,使得改造过程不仅快速,而且做到不断交、不扰民。

周良介绍说,目前内环高架“年轻化”工程三期正在进行中。新技术方面,联合体运用了装配式桥梁技术、BIM技术、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等。新材料方面,研发了快硬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等。经测试,改造后的内环线路面平整度更高,行车舒适性显著提高,噪音可以降低3~5个分贝。

“总的来说,我们通过先进技术和先进材料的应用,将内环高架改造过程中的影响最小化,更新后的城市基础设施,不仅延长了使用寿命,提升了功能,也变得更智能、更美观了。”周良欣慰地说。

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

装配式技术大有可为

作为装配式桥梁技术发展的先行者,周良长期致力于推动装配式桥梁技术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沪闵高架工程中,他带领团队成功采用城市箱形连续梁桥预制拼装施工工艺,实现零的突破。

周良介绍,“目前上海桥梁装配率已超过80%。并且,上海的隧道工程也借鉴了此类经验,大规模推行内部结构装配化,预制率达到70%~80%。”他又指出,装配式技术是适应当前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于未来城市更新、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无疑是很大的助力。“工厂生产、现场快速拼装,对周边环境影响小。装配式技术不仅常应用于桥梁、隧道工程,也适用于一些市政工程地下结构施工。上海在这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城市未来展望

深层地下空间开发或是关键

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聚焦了未来城市发展的许多重要议题。周良也觉察到,像上海等超特大城市的地上建筑容量过大、建筑密度过大、建筑高度过高对人的感官产生了一定影响。由此,“将城市部分功能由地上转入地下,实现地上和地下空间多层次、高效率的开发利用,让城市空间‘立’起来可能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周良说。

不过,地下空间开发会带来了一些风险,需要慎重对待可能引发一些影响环境安全的问题。以上海为例,全市属于软土地基。周良分析道,当前上海浅层(40米内)的地层开发基本上已经完成,将来要开发的就是深层(40米以下)的地下空间。目前,城建设计团队已着手对40米以下深层地下空间开发进行研究。即使充满挑战,周良依然看好未来深层地下空间开发的前景。

2025-08-25 吴真平 胡婧琛 ——专访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周良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9460.html 1 3 科创赋能城市基础设施更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