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建筑先锋运动——新陈代谢运动,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一股建筑史上极具前瞻性和实验性的思潮。然而,国际上对于新陈代谢运动的系统研究曾长期处于空白,新陈代谢派思想的价值也被低估,直到二十年前,建筑学者林中杰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作了系统分析,并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出版了英文版和中文版,引起巨大的反响。之后,林中杰又在原书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订,并在去年出版了英文修订版,中文修订版《新陈代谢:日本现代建筑与城市乌托邦》则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出版,日前正式与读者见面。
7月,上生新所茑屋书店举办的《新陈代谢:日本现代建筑与城市乌托邦》新书发布会上,该书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本杰明·林校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林中杰向读者们简要介绍了新陈代谢运动的成员、代表作及相关核心理论。菊竹清训、大高正人、槙文彦、黑川纪章、川添登、荣久庵宪司、粟津洁……一个个名动后世的建筑大师、工业设计大师、美术设计大师,在他们风华正茂的年代天马行空、锐意进取,徐徐展开一幅畅想未来城市面貌的画卷。
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早年与新陈代谢运动的成员过从甚密,其建筑创作也受到新陈代谢运动的影响,但他本人始终游离于“新陈代谢派”之外,这使他成为理解新陈代谢运动的一个独特切入点。林中杰将矶崎新对新陈代谢运动性质的论述安排在前言中,作为开章明义的重要环节,启发读者进一步探索全书。
矶崎新在回顾半个多世纪前的日本新陈代谢运动时认为,其产生依托于当时两个主要背景因素: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日本作为一个地处东亚的岛国的特定身份和环境。“新陈代谢运动是有着乌托邦诉求的现代艺术和建筑运动的最后范例。上述背景也为日本现代建筑界努力与现代主义全球化发展趋势接轨提供了重要的立足点。”
新陈代谢派建筑师们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1960年的世界设计大会。他们印刷了500本日英双语的小册子,并以每本500日元的价格在会上出售。小册子里面有一些大胆超前的城市提案,立刻引起了世界设计大会参会者的关注。他们主张,城市应该去追求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使城市能够永远处于生长变化中,从而永续存在,这也是新陈代谢运动名字的来源。
林中杰坦言,著书的一个主要出发点是试图去寻找新陈代谢派,不仅是去寻找他们建筑作品中的新奇之处,更是从他们主要的城市设计作品中厘清他们的思想和文化追求,其中的重点包括这种乌托邦主义和全球化之间、本土化和全球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大城市在他们的建筑创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林中杰的著作发表之前,国际建筑学术界一种主导的声音认为:新陈代谢运动只是国际巨构主义的一部分。但林中杰通过田野调查和与日本建筑界人士多次访谈后认为,新陈代谢运动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例如其成员内部的思想分歧以及批判精神,而这些对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贡献,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巨构”建筑形式。
新陈代谢主义的三个城市范式分别是巨构、群造型、废墟。其中,群造型的形态由槙文彦提出和定义。废墟是矶崎新建筑创作中一直存在的,它不只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策略。
步入20世纪70年代,受到能源危机、经济下行等外部因素影响,许多建筑师开始对这种英雄主义般的城市理想提出质疑,新陈代谢主义逐渐走向没落。2022年,黑川纪章的东京胶囊大厦被拆除。虽然这个新陈代谢主义代表作的建筑实体消亡了,但胶囊单元后来又被许多艺术博物馆认领,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林中杰补充说,虽然目前新陈代谢派的成员均已作古,但是他们的后辈通过一代接一代的传承和批判,就像宇宙大爆炸一样,迸发出许多新的恒星,形成了众星璀璨的现代日本建筑师谱系,这也是一种新陈代谢的过程。所以,他认为,比起建筑实体,新陈代谢主义的价值更在于其精神思想的长久影响,这种理想的力量可以激发更多的创造力。
林中杰的观点也得到建筑同仁的支持。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联合创始人胡倩与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共事近三十年,她明确表示,对于城市的命运,矶崎新是带着些许悲观情绪,这与新陈代谢派的乐观非常不同。矶崎新认为,城市与建筑无法永生,也很脆弱,一瞬间就可以被摧毁。矶崎新+胡倩工作室在上海的代表作证大喜玛拉雅中心,现在宛如一座废墟。对此,胡倩认为,废墟的状态意味着“混沌”,这也契合矶崎新在设计这座建筑时的理念。废墟同样意味着潜在的生命力,以及重生的可能。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教授钱锋认为,新陈代谢主义对于今天的城市发展仍带来一些启示。现在的城市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像是“废墟”上生长起来的。群造型与乡土建筑有密切关联,其设计思路对于乡土建筑保护、平民化多样性建筑设计等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美国玛丽伍德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丁力扬与林中杰相识二十年,曾参与《新陈代谢》2011年中文版的翻译工作。他认为,这本书虽然是在讲述一段历史,但新陈代谢的精神是活的。新书的出版意味着对于新陈代谢运动的研究在不断地翻新、更新、补充。阅读此书的过程犹如亲临一场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