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数是什么?又何以和“清爽”或者“不清爽”搭界?
我曾经和上海籍男女说这个话题,其实连说都是多余,因为每一个人心里都意会路数是什么,路数为什么要清爽。我也曾经和非上海籍男女说路数,在某一次黄土高坡的讲座上,为了“路数”两个字,我越来越讲不清楚,真是难以言传。最后我只能如此解嘲:北方很多地方开门见山,上海是开门见路,路数只有在有很多路并且纵横交错的城市才讲得清楚,在黄土高坡多山少路甚至无路,路数太陌生了。
直至有一天,路数在马路很多的上海,也会讲不清楚的。如果这种讲不清楚,只是各不相干理念倒也罢了,偏偏有时候,你觉得你路数很清爽,却被迫屈服、让位于一种你觉得不清爽的路数,你又如何坚持你的路数?
某天,一家排名世界500强的国企大公司,暂且就称其为DH公司吧,邀请我去讲座,讲讲上海的海派文化和公序良俗。我去了。我算得上是一个很守时的人,提前半小时就到达了,见到了很高级别的公司干部,也在后台瞥见了台下的听众,清一色的深色西服,并且戴了领带。刚刚和领导干部寒暄几句,却有司仪来告知讲座马上开始了,要我准备上台。时间怎么这么快?我都还没有来得及去一下洗手间。看一下报告厅墙上的时钟,真是只有5分钟了,再抬腕看表,怎么手表慢了15分钟?不可能啊!
看我手脚忙乱并且狐疑,司仪悄悄告诉我,我们这里是DH时间,快了15分钟,这是我们DH公司从上到下的规定。我再细看墙上的液晶时钟,“DH时间”明白无误,是我没有看清楚它的意思。
那天我在讲坛上高谈阔论海派文化、上海文明文化的由来,座中也是反响热烈,但是我心里明白,面对着“DH时间”,我的“大上海”,一点也大不起来。
讲座之后,我和接送我的DH公司驾驶员一路聊天,聊的主题恰恰是“DH时间”。驾驶员是上海籍的中年人。他说,DH时间是他们大领导提出来的,希望公司全体员工都要走在时间的前面,每天提早15分钟到岗,就能够提早15分钟开始工作。驾驶员朋友猜我与他们大领导也没什么交集,便调侃大领导了:阿拉国家的时间是北京时间,大领导搞一个DH时间,好像要犯政治错误是伐?我问,那么你们下午下班也提早15分钟?驾驶员朋友用沪语说了句粗话“册那!下班不早放。”虽然是粗话,但是他表情还是笑嘻嘻的。我有些不解,那不是每天多工作了15分钟?驾驶员说,实际上伊是违反劳动法的。我又问,每天早到15分钟,是不是就提早工作15分钟?“啥人睬伊?大家装装样子,给领导一点面子就好嘞。”驾驶员朋友以这么一句话结束了“DH时间”的话题讨论:“不要看大领导跑过交关国家,归根结底是外地人,路数不清!”
路数不清!这是一句上海的俚语,流行了好几十年,但是第一次听到一个上海人将“路数”上升到地域文化的高度。虽然语气有些不屑,甚至有失文明,但是他将上海籍人与非上海籍人生活理念划分得非常鲜活。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本人供职单位类似的传奇。多年前,有网络巨鳄SD公司决计做强文化产业,斥资几百万来经营我供职的单位。来了一个三十来岁的总经理,也创造性地将北京时间改为SD时间。他指示将考勤计时钟拨慢3分钟,也即原来的9点上班变成9点03分上班,似乎很有人情味,因为迟到3分钟之内就不迟到了。问题是,不用猜,下班也顺延3分钟。很多员工本来就没有迟到的陋习,并且还会早到十分钟,给自己留下时间的余地。在上海,几十年上班从不迟到算得上是一个习惯性的传统。由于总经理推行了推迟3分钟上下班的新政,原来的员工没有捞到晚3分钟上班的福利,却交上了晚3分钟下班的厄运。有一个元老级的员工说,晚3分钟下班,就遇到下班高峰,堵车加剧,回到家里足足晚了30分钟。幸好,那一个新政,连同那一个SD公司,都早已经从我的视线里消失。那一个推行行政的总经理,虽然有游学的背景,却也是操着一口浓重家乡口音的普通话。
那一位DH公司驾驶员关于“路数”的一番高论,一下子让我联想起来,两个都有国际文化背景的公司,为什么都喜好改变时间?为什么上海人都普遍的抵触?
路数不一样。上海有上海的路数。如今上海人在上海生活,却要放弃原来的上海路数,去遵从不讲路数的路数,而这些新的路数,虽然也发生在上海,却不是上海人在制定,这路数就不清了。
恐怕没有谁会质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经典话题,这个命题的意思是,一方水土能够养活这一方水土的人,但是恐怕也没有谁逆向推理过,这一方水土,其实也只能养活这一方人,是养不活其他水土的人的。每一方水土都是有个性的,一方有个性的水土和另一方有个性的水土是很难融合在一起的。有如上海著名的三夹水——东海、长江和黄浦江,一起流,却流不到一起,轮船开过,都可以清晰地看清三种颜色的水。
这就是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如果地域间没有文化的冲突,没有文化的区别,那就没有了地域文化本身。只是地域文化之间的冲突,并不像三夹水那么壮观与传奇,而是无法适应。
上海的路数,是上海人的行为方式,是在上海的生活节奏中弹唱出来,是在上海的市井气韵中蔓延开来,是在上海的公序良俗中觉悟过来。其他地域自然也有自己的行为方式,那是其他地域的水土了。在上海,这种水土的名字叫作路数。因为是在上海,所以路数也带上了上海的特殊印迹,是其他地域无法比拟的。不管是在官场还是商圈,不管是居江湖还是宅家庭,不管是在老洋房还是石库门,不管是大教授还是小市民,最无形且是最高级的行为准则,恰是“路数”两字。哪怕是情意绵绵或者剑拔弩张,是否讲路数也是评判的重要依据。
在上海,路数无处不在,无处不讲,却是难以解释,更难以捕捉。路数不是那么容易懂,不是每个人的路数都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