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青山抱古城,一江沱水绕城行。”
湘西的凤凰古城很小,然而凤凰的名声又很大。沈从文曾这样描述凤凰的小:“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当可有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一个名为‘镇竿’的小镇,那里同别的小镇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里,安顿下三五千人口……。”凤凰古城,是明清时期“楚黔西南苗疆之咽喉”,古代屯兵的军事重镇。在清末时,凤凰古城的居民不过五六千,而驻防的正规官兵有七八千,故有“六千居民八千兵”之说,形成了独特的古城文化经济的风情和格局。
凤凰,是一个精致且袖珍的古城,它凭借“天开图画,人出凤凰”的人杰地灵的风水,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和游客。让隐藏于群山之中的小城,成为“天下凤凰”,而名惊天下。
当我来到凤凰古城时,正逢阴雨绵绵,雾气缭绕,如朦胧诗、似山水画。那依山傍水湿漉漉的古城,在清澈的沱江穿越中,展现着灵动之气。那红色砂岩砌成的千年城墙,伫立在江边,水边南华山衬托下的古老城楼,散发着唐宋明清的历史人文气息。
沱江是凤凰古城的母亲河,它衬托着古老的城墙和吊脚的木楼。雨中的沱江,江面上有舟船在云水间缓缓漂移,伴随着古城上空飘荡的暮鼓晨钟,散发着轻烟袅袅的烟火气。江畔码头边,浣纱的少女时而笑语喧哗,时而对唱着带着水气的抒情山歌,平添了几分生气和美感。江面上横着的一字儿排开的方正石墩块,构成了一座奇特的“跳桥”。据说这“跳岩”是凤凰人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若是两人相遇,需双方侧身才能通过。我好奇地站在窄窄的石墩上,看流水潺潺,听橹声桨韵。夜色衬映下霓虹的灯光,把沱江两岸的吊脚木楼,在晃晃悠悠中倒影其间。远处,青山隐隐,碧水悠悠;近处,人立江心,神情荡漾,混沌缠绵,似醉、如醉,似情、如梦,将我带入一片人类创世纪之前的悠远岁月。
在古城的灯火阑珊处,细雨迷蒙的夜色里,许多作坊、手工艺和非遗店铺,热闹非凡。混杂的吆喝声与歌唱声此起彼伏,歌厅茶楼争奇斗艳。在细雨迷蒙中,我行走在古城充满沧桑的石板街上,顿感身体放松,思绪放飞,心情空灵,时空穿越。当一群佩戴银饰、欢歌笑语的苗家少女迎面而来,擦肩而过时,我仿佛呼吸到一缕缕朴实淳厚的山野之风。古街上,蜡染、扎染、蓝底白花,图案缤纷的民族工艺,五光十色。古朴的服饰、闪亮的银饰、艳丽的花边、绚丽的苗绣,让人眼花缭乱、目眩神迷。那舞姿翩然的行街队伍,狮子舞、龙舞、摆手舞、傩舞,伴着长长的牛角号,迷人的猴儿鼓,把苗家的千古风情,展演得别具风采、淋漓尽致。
光有风情,凤凰还不够厚重。凤凰古城里,那标志性的建筑地标是虹桥,它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溪桥夜月”是凤凰古八景之一。当年,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在视察凤凰虹桥时,欣然挥毫“朱镕基辛已书凤凰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它远远望去,像一道横卧在沱江绿波上的彩虹,贯通着凤凰城的古今。虹桥会同着古城的朝阳宫、博物馆、杨家祠堂、天王庙、大成殿、万寿宫等历史建筑,以及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民国总理熊希龄、画坛鬼才黄永玉等文化名人,架起了一座座璀璨的历史文化之桥,它们既有古城的民族文化特色,又散发着历史人文的幽香,像一只只色彩斑斓的凤凰,温暖着人心。
在雨中,云雾缭绕的凤凰古城,犹如人间仙境一般。我站在古城的烟雨亭上,观看着沱江两岸的全景。别样的凤凰胜景,吸引了不少美术生在这里写生绘画。古城里,衣着秀美的苗家姑娘,对着沱江,深情款款地唱着赞美家乡的山歌。山美水美人更美,面对此时此景,我遐想着在凤凰古城那诗情画意的“烟雨中”,又会造就多少“凤凰于飞”的爱情“艳遇”和人生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