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根据会议议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指出,过去一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政府工作报告对2020年工作作了总结: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年初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长江、黄河、海岸带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实施;出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对“十三五”工作做了全面回顾: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到70万亿元增加到超过100万亿元;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超过2100万套;“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李克强表示,“经过五年持续奋斗,‘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李克强在报告中还提出了2021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根据报告,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扩大使用范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100亿元。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简化投资审批程序,推进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进一步拆除妨碍民间投资的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社会资本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
同时,针对群众住房需求,报告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不同于往年,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除了今年的工作安排外,政府工作报告用了相当篇幅介绍了“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其中,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任务的目标确立,为中国建筑业绘就了“十四五”蓝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确保种源安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促进增长潜力充分发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