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业界·资讯

发挥技术引领作用 探索设计空白领域

华建集团助力建设上海首批“帐篷式方舱”

上海首批“帐篷式方舱”——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上海院)参与设计的上海国际赛车场方舱医院、上海临港二号方舱医院于近日相继交付。

4月19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察看上海国际赛车场方舱医院建设情况时强调,要坚持以快制快,做好筛查、转运、收治的系统工作,确保风险人员应转尽转、日清日结,优化方舱医院管理服务,确保防疫安全、消防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华建集团在接到上海市委市政府紧急指令的第一时间,迅速组建项目团队,陆续启动上海国际赛车场方舱医院、上海临港二号方舱医院两个项目。上海院党委副书记及总经理潘琳、副总经理及总建筑师蔡淼驻场指挥,首席总建筑师陈国亮担任设计总负责人,总工程师姜文伟任结构总顾问,助力探索首批“帐篷式方舱”。

4月18日至20日,上海国际赛车场方舱医院相继完成一、二期工程竣工交付,总床位数达到1.35万张。4月19日,上海临港二号方舱医院如期竣工,总床位数超过1.6万张,帐篷区域约21万平方米、共六十所帐篷。

发挥技术引领作用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市住建委主任姚凯、副主任裴晓、副主任朱建豪等领导在对项目进行视察调研时,要求上海院设计团队针对首批帐篷式方舱医院的建筑类型,注意在过程中整理总结经验,形成设计技术规范,为以后同类型项目提供示范。

在日前发布的《华建集团应急医疗建筑设计技术导则(试行)》基础上,上海院首席总建筑师陈国亮牵头领衔编制《应急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设施(篷房)设计技术导则》,扩充了导则,并实现为两个帐篷式方舱项目提供规范导则引领。

为解决大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轻症患者及无症状者的收治问题,该帐篷方舱应急项目不同于之前方舱改造项目,在缺乏既有大空间建筑改造利用的前提下,采用全新的模式——成品帐篷结合集装箱进行搭建,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不断研发创新,在最短的时间内建设应急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设施(帐篷),从而实现有效隔离传染源、最大限度救治患者的目标,快速应对高发疫情。

首先是总体布局,即便是临时建筑,但上海院这支擅长大空间建筑的威武之师仍然坚持把形式的美感和使用功能进行完美的演绎。通过经验摸索和院部的技术导则支撑,迅速明确了帐篷的安装间距、通风要求、室内外的紧急疏散流线、医护和病患的通行流线关怀等需要创新思考的布置原则。

其次,上海院通过对选址环境的研究后,利用场地的开阔条件,结合风向合理分区以及帐篷本身的有利通风条件,设置大距离空间缓冲区,利于气流的扩散稀释同样达到了降低传播的风险,将应急临时建筑的安装时间和成本有效得到减少。

同时对于风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上海院充分利用原有基地设施,通过整体找平处理、架空室内地坪或设置挡水槛、优化排水组织结构、固定安全性建议等措施,为病患有提供了一个不受影响的室内庇护环境,即便是简易的临时帐篷,也同样可以应对风雨天气。疫情过后,帐篷结构经过全面消杀后,可以快速拆除并可持续利用,降低了应急项目的投入成本。

坚持“人本”设计理论

4月12日上午,上海院绿建中心接到驻场的朱学锦总师的电话,因近日天气变暖,气温升高,日最高温度可达30摄氏度以上。上海嘉定方舱选址场地路面为混凝土路面,且帐篷方舱由于其围护材料材质的特殊性,室内外的设计环境与常规方舱医院有较大区别,朱学锦担心午后帐篷内辐射温度过高,会引起体感不舒适,需要针对室内外气流组织及温湿度环境进行专项研究。

方舱建造时间紧、任务重、容错率低。绿建中心了解此情况后,立刻组建了专项技术小组,召集部门CFD资深模拟工程师,迅速分工,进行材料热工性能研究、计算机建模、以及模拟计算的基础数据研究等。当晚,绿建中心就完成了模型的建立和基础参数的设置,并保持跟朱学锦的沟通,不断修正计算方法和参数,连夜计算。第二天,就针对暖通设计关心的室内外气流流线和速度、方舱内室温分布、辐射温度分布,以及开、关门等使用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下,空调对降低室内温度的效果,给出了仿真模拟结果,协助优化暖通设计方案。朱学锦表示,模拟结果很好地支撑了他的方案设计想法。 (华建集团上海设计)

2022-05-02 发挥技术引领作用 探索设计空白领域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6714.html 1 3 华建集团助力建设上海首批“帐篷式方舱” /enpproperty-->